上一期节目里,咱们认为俄罗斯T-14坦克的设计,在战略层面上是失败的,因为在设计之初没有考虑俄罗斯自身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环境财盛证券,盲目追求高指标,导致子系统不成熟,过度依赖进口零部件。那么,如果俄罗斯能够保证所有零部件的可靠性和供应渠道,T-14的设计就没有问题吗?
当然不是,问题依旧很大,首先还是出在战略层面上。T-14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导致造价奇高,自用价格逼近1000万美元,基本和西方主流坦克持平,这让俄罗斯难以承受。俄罗斯领土庞大,坦克的数量比质量更重要,俄乌冲突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无论你是先进的T-90M、豹2A6、挑战者2、M1A1,还是落后的T-62、T-55,在无人机面前众生平等,一个俯冲直接报销。俄罗斯打了三年,损失坦克三千,这要是3000辆阿玛塔,俄罗斯会不会破产?
而在坦克的战术性能层面,T-14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车体过于庞大,导致防护力较传统布局坦克提升有限。
展开剩余72%T-14虽然采用了无人炮塔设计,但依旧是三人乘组,导致炮塔虽然变小,但车体却大大加长,足有8.7米,比西方体型最大的坦克挑战者2还长将近半米,比T-90足足长了2米,侧面中弹概率大大增加。只有将乘员减少为2人,才能控制无人炮塔坦克车体的尺寸,而这就需要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坦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发生脱胎换骨的提升。
当然,你可能会说,搞人工智能远远超出了俄罗斯的技术能力,但苏联当年的电子工业技术水平也落后于西方,却通过一个结构紧凑、设计精巧的自动装弹机,硬是将坦克乘员从4人变成了3人,大大降低了坦克的体积,增强了防护力。苏联人非常善于将一堆落后的零部件,整合成一款先进的武器,这就是设计的力量。显然俄罗斯人已经失去了这种能力。
另外,如果想进一步压缩车体长度,坦克的动力系统也要来一场革命。T-14的X型发动机虽然结构紧凑,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散热不佳,想要提高可靠性,只能设计更大体积的冷却系统,反过来又增加了油耗。目前来看,想要兼顾动力、体积和油耗,只有混合动力这一条出路。
美国的“艾布拉姆斯X”坦克在全球首先采用了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将坦克的油耗降低了一半,同时还能在柴油机关机的情况下静音行驶,这的确是一款革命性的坦克动力。不过,这套柴电混合动力系统的体积并未有明显缩小,在取消了变速箱的情况下,“艾布拉姆斯X”的发动机舱依旧高高耸起,显然电池和电机的体积依旧不小。
所以,想要继续缩小混合动力系统的体积,一方面要改进电池技术,比如采用高能量密度的固态电池,另一方面,可以改用更紧凑的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在相同功率下,燃气轮机的体积只有柴油机的三分之一,而且燃气轮机费油的缺点,恰好能被电机和电池弥补。当然了,这样的混合动力系统对于俄罗斯来说,难度同样太高了。
所以T-14的设计,无论是从战略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俄罗斯真正需要的坦克,必须造价低廉、成熟可靠、国产化率高,经得起大规模消耗,那么除了大量翻新库存的苏联坦克,已经量产的T-90M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其实,如果俄罗斯高层真的将乌克兰视为“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就应该从2007年普京发表“慕尼黑讲话”开始,就做好与西方撕破脸,武力收复的准备。相应的,俄罗斯的武器装备研发,从那时就该完全自主化、国产化,如此一来,T-14这款坦克可能根本不会立项,取而代之的是加速T-90M坦克的量产。
但俄罗斯最终上马了T-14,并继续研制苏-57战斗机、A-100预警机等一系列高度依赖西方零部件的新式武器,甚至直接向法国采购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这只能说明,俄高层在2007年之后,要么对于西方依旧心存幻想,要么对于自身技术能力并不了解。
不过好在,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纠错能力很强。在苏德战争中,斯大林就亲自干预T-34的生产,在战略防守阶段,把一切影响T-34产量的改进方案统统枪毙。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也果断停止了T-14的研制,全力增加T-90M的产量,以及各种库存坦克的翻新,迅速弥补了战场上的损失。
相信经过这场战争,俄罗斯在国防建设上会更加务实,T-14这类自主化程度较低的武器,很可能会停止研发;其他依赖进口的装备,也会尽量提高国产化率,哪怕性能会有所下降。总之财盛证券,小巧精干不适合战斗民族,“傻大黑粗”才是苏俄正统。
发布于:北京市安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